“大数据杀熟”是真的吗?

“大数据杀熟”是真的吗?是的,“大数据杀熟”是真实存在的现象,并且已经被多家媒体曝光、消费者投诉以及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罚所证实。

简单来说,“大数据杀熟”在学术上通常被称为 “差异性定价” 或 “个性化定价” 。它指的是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不同的消费者就同一产品或服务提供不同的价格,以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
“杀熟”是如何运作的?

“杀熟”的核心逻辑是价格歧视,即对支付意愿高的消费者收取更高的价格。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你的海量数据来判断你的支付意愿。

平台可能会参考的数据维度包括:

1、消费习惯: 你是否是高频用户、是否经常购买高价商品、是否很少使用优惠券。平台可能认为“熟客”对价格不敏感,即使涨价也不会流失。

2、设备信息: 使用高端手机(如iPhone)的用户可能会看到比安卓用户更高的价格。

3、地理位置: 位于市中心、高档商圈或小区的用户,可能比郊区用户看到的价格更高。

4、搜索和浏览历史: 如果你反复搜索某个商品或酒店,平台会判断你有强烈的购买意图,从而可能给你展示更高的价格。

5、会员身份: 讽刺的是,有时付费会员(如电商平台VIP)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或普通用户更高,因为平台认为会员已经产生了依赖和信任。

真实的案例和证据

2020年,新华社等媒体曝光: 有网友发现,某外卖平台会员的配送费比非会员还高。

2021年,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团队发布的调研报告: 报告显示,在打车软件中,苹果手机用户更可能被更贵的车型接单;而用户如果手机余额不足,则更可能打到优惠车型。

监管部门的处罚:

2021年,某在线旅游平台 因存在“大数据杀熟”行为,被浙江省绍兴市市场监管局罚款20万元。这是国内首个对“大数据杀熟”开出的罚单。

2023年,某共享单车企业 因“多收租金”的变相价格歧视行为,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罚款5万元。

为什么平台要这么做?

从商业角度看,这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策略。通过对价格不敏感的忠诚用户收取更高费用,同时用低价吸引价格敏感的新用户,平台可以榨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。

作为消费者,如何应对和防范?

虽然个人很难完全避免,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被“杀熟”的几率:

1、交叉比价: 养成在不同平台(例如,不同电商、不同打车软件)之间比较价格的习惯。不要依赖单一平台。

2、模糊化信息: 偶尔换用不同的设备(比如用安卓手机或电脑网页版)查询价格。清理Cookie或使用浏览器的无痕/隐私模式。

3、“伪装”成新用户: 有时用未登录的账号浏览,或者让家人(尤其是很少用该平台的)帮忙查看价格,可能会发现惊喜。

4、善用比价工具: 使用一些历史价格查询插件或网站,查看价格走势,判断当前价格是否处于高位。

5、了解相关法律: 中国法律已明确禁止“大数据杀熟”。

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八条规定: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、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,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,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 强调了对自动化决策的规制。

《国务院反不正当竞争条例》 也明令禁止不正当价格行为。

总结:“大数据杀熟”是真实存在的商业策略,它利用了平台的数据优势和信息不对称。虽然监管正在不断加强,但作为消费者,保持警惕、学会比价和适当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,仍然是现阶段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。

内容由AI生成,仅供参考

评论